Tuesday, January 5, 2010

贵州行之第四篇:寻找长角苗

身为卫斯理迷的我,常在小说里读到蓝丝与那神秘的苗疆。无形中这也渐渐地让我更想接触中国的少数民族。贵州黔南对我最大的吸引力便是那多而不同的少数民族。苗族是中国众多少数民族中的其中一个族群。苗族多生活在偏远山区里,让苗族更增添一份神秘感。单是苗族,就有许许多多的分支,如黑苗,红苗,青苗,长裙苗,短裙苗,等等。各分支有着不同的传统节日,服装,习俗,等等。



在一个偶然的情形下阅读到一篇有关“长角苗”的报道,那特别的长角妆扮深深地吸引了我,于是便展开了我的寻找长角苗之行。长角苗属箐苗的分支,在贵州大约只有4000余人仍保留长角文化。他们的寨子多依山而建,而我这一次的形程就到了位于海拔约2000米一个叫梭嘎的长角苗村寨。这村寨也是挪 威与中国政府於1998年10月31日共同成立了中国第一个生态博物馆,也是亚洲第一座民族文化生态博物馆

以下这一段摘自挪威博物馆学家约翰杰斯特龙的解说:
生态博物馆就是原封不动地把整座村寨连同其中居民的习俗当做遗址,采取一些保护措施,将其保存并展示出来。挪威博物馆学家约翰杰斯特龙认为,生态博物馆的观点对于处在多数或统治地位文化包围之中的少数民族及其文化精华的保护和延续,具有重要意义。生态博物馆向社会提供的是一个正在生活着的社区的环境、经济、文化的整体是一个正在生活着的社会的活标本。同时他也认为,生态博物馆从它一诞生的那一刻起,就应该考虑到经济的问题,只有与老百姓的生活联系在一起时,才能得到政府的支持。总而言之,生态博物馆并不是讲述一个阳光灿烂的故事而是讲述着一种生活,生活毕竟是生活。约翰杰斯特龙说。

这生态博物馆的成立也成为了一个游客接触长角苗文化的桥梁。

所谓长角苗,当然离不开那长角头饰. 第一步是把那长约2尺多的长角木梳缠在头发上.接着把那重达几公斤的黑发套与白毛线绑扎成硕大的人字形发髻. 这黑发套是用亡故祖先的头发,再加上黑麻毛线盘成的。平日姑娘们都只戴着那长角木梳。在佳节庆典时,姑娘们都盛装打扮,头上头缠上那庞大的发髻,而且是发髻越大越是美丽。









长角苗族的传统服装上身是白底蓝花的蜡染短衣,下穿黑底、红白横边的百褶裙,身后还拖着条画绣片,身前挂一个羊毛毡护兜



为我展示”变装“的这两位小姑娘,左边那位叫王芬,右边那位是杨蕾,而为王芬戴上发髻的便是王妈妈。这两位小姑娘平日都在镇上的学校上课。周末就回来寨子里,而我的到访也让她们俩赚取一些零用钱。在换装后,王芬还应我要求为我表演了一小段芦笙吹奏。当天正逢梭嘎赶集的日子,而在我拍完照片后,那两位小姑娘也开开心心的随着妈妈赶集去了。




在我的旅程里,到过世界文化遗产,国家公园等。黔东南和黔西南之行却让我有了另一番见解。走入一个接一个中国少数民族的村寨,犹如进入了一座又一座的生态博物馆。很可惜的是多数新一代的少数民族们在平日里都改穿汉族服装。唯有希望的是至少传统习俗,服装,节庆,赶集等其他民族特色都能被保全下来。

备注 : 在前往梭嘎的路上到处都是美丽的油菜花。



1 comment:

  1. Ah Bee, pics too small la. Post bigger.

    I also Ni Kuang's Wei Si Li fan. I think I read every book in the series.

    ReplyDele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