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day, January 31, 2010

贵州行之第十篇 :与枪共舞

距离从江往山里走大约半个小时的车程,住着神秘,而且是中国最后一个枪手部落。这部落属芭莎苗族,都依着月亮山一带而居。虽然离从江县城只有半个小时的车程距离,但这一个部落却保留他们特有的生活方式和文化,让我仿佛走入古装年代。

芭莎苗族具有非常强的隐蔽性,一般上到访的游客并不多。但因中国旅游业的成长,芭莎也为旅游团体举办歌舞表演。(我是散客,自然不能负担这一类的大型表演。)游客以及外来者基本上都不影响芭莎人那古老的生活习俗。当我穿越芭莎寨子到处走走时,一路上遇到不少村民,但他们多保留一贯的隐蔽性,不像其他苗族们般热情。没有眼神交流,也没有打招呼问好,有些更害羞的躲起来了。我的到来基本上都不影响他们的日常作息。

芭莎男人们多都还穿着自家蓝色染布制成的无领上衣加直筒大裤管长裤。村民们多以农耕及打猎为生。芭莎男人们平日都以枪为伍。除了佩带火药长枪外,在腰间必备带上短腰刀,有时也带有农耕用的镰刀,以及用牛角制成装米酒或水的容器。这一身装备犹如古代的武士们。

芭莎男子头上都顶着发髻。 在男童大约7到15岁之间,长辈们便为他举行成人礼。这成人礼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就是为他剃头再形成一个被叫做户棍的发髻。男童自小便留上长发,到了成人礼时,头部四周大部分头发都被剃掉,留下头顶中部的头发,並盘成户棍。这发髻对芭莎男人们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它象征着成人的过程。当然除了这一个剃头仪式,男童还得经过其他考验如打猎,捉鱼等来完成那重要的成人礼。

芭莎女人平日都穿着长不到膝的百褶裙。只有在寒冷的天气里才用布盘腿,平日多数都是光着腿的。


芭莎女人多待在家里料理家务事,带孩子。女人们也织布,染布,以及做手工。芭莎女人都留着长长的头发,再将那长发往前梳,然后在头上盘成发髻。这照片里的女人是当地非常有名的神枪手,滚元亮先生的太太。当时我与滚先生了了好一会儿,他正忙着家里的扩建,所以我也没要求滚先生出来拍照,只拍了这种滚太太洗头发,盘发髻,和身后滚先生的大POSTER合影。(而且找滚先生拍照是得付费的哦。。呵呵)

芭莎的寨子都非常地简陋和古朴,多是用木筑成的吊脚楼。房子多以山而建,周围都是竹林或树林环绕,环境相当地幽美。寨子里到处可见高架,这些高架是用来晾晒收成的谷物。



走过芭莎以及黄家寨,我仿佛走如古代,一路上遇到不少佩长枪,带腰刀,如古代武士般的芭莎男人。这有点像到了日本SAMURAI忍者的基地般。很不一样的一段行程。

Tuesday, January 26, 2010

贵州行之第九篇 : 闪亮亮的侗布

侗族多集中于贵州与广西北部一带。侗族是一个相当有色彩的少数民族。不论在习俗,建筑,服饰,歌舞等都有它的独特。侗家鼓楼和风雨桥是侗寨的地标,而侗歌更震撼了全世界的艺术界。但让我为之感动和喜爱的却是那闪亮亮的侗布。制造侗布的过程非常复杂,而且并非一两天便可制成的。

侗布的制做大约可分为三大步骤 : 织布,染布,和捶布。

每年的秋天后,侗族妇女便采摘棉花,再将棉花翻晒,弹花,搓条及纺纱,接着用织布机手工制成染布。这位老婆婆虽然年纪大了,可能要干需要费力的活有些困难,眼睛可能有些花了,但将那打结的搓条棉花分开却难不倒她。我就坐在那长椅静静地看着阿婆细心地将那打了结的棉线分开。我深深感受到阿婆那渴望为家里出一份力的心。


下一个步骤是染布。采摘的靛兰草叶经过泡制三天后,加入石灰和米酒搅拌,沉淀后便成了染布用的靛兰。 染布的过程不只一次,而是经过三到四次重复靛染,清洗,晒干的动作而布才变成了深蓝色。

侗布的颜色都蓝里透红。这是用朱砂,红染根,山间鸡羊头,等煮成红色染水,加染于那已成深蓝色的染布而形成的蓝里透红。晒干后的染布给涂抹上蛋清,或用牛皮胶浆染,让那染布硬挺而不退色。接着将布匹平铺于石板上並用木槌反复轻捶达半个月,那平整光亮的侗布便制成了。
我在这侗寨待了好多天,每天早晨天一亮把我从被窝里叫醒的不是闹钟,也不是鸡啼声,而是妇女们轻捶侗布的敲打声。
染布手艺和捶打时间的长短殿定了侗布的价值。表面越是光亮的侗布当然也更加地珍贵。

看看这个新娘子身上那一套由侗布制成的民族服装。那侗布在夜间是多么地闪亮,也代表了那一套礼服是多么地珍贵。

侗族们对制造民族侗布的执着和讲究,深深地感动了我。我也从贵州带回来用侗布缝制成的小布袋以及一小块加上了侗族具代表性挑花刺绣的侗布。这都凝聚了侗族妇女们千锤百炼的精华,而那也成了我最珍贵的旅游纪念品之一。那小布袋也是我在当地认识的一位教师朋友为我送行的一份小礼物。

P/S : 改次再介绍我收集的纪念品 :)

Saturday, January 23, 2010

贵州行之第八篇 : 裙摆摇摇苗家俏姑娘

一大早程小巴抵达千户苗寨西江。步行进入寨子时被告知今天将会有大型歌曲表演,结果及不急待背着大背包就往广场方向走。 在广场的另一端苗家姑娘正在等待着贵宾们的到来。除了盛装打扮的姑娘们还有芦笙表演团欢迎来自深圳的贵宾。千户苗寨西江依山而建,寨子与那山群成了大自然的表演布景,更展现出少数民族们独特的美与热情。

在等待贵宾到来的同时,苗家姑娘们也开心的聚在一起聊聊天说说地。




芦笙的响起示意贵宾们到了。姑娘们也开始摆动起来欢迎到访的朋友们,同时也热情地为贵宾们献上苗家米酒。那米酒装在牛角制成的容器里。


苗族对服饰非常讲究,从头到脚都细心的打扮。佩戴的饰品多用银制成。头上戴着一个大大的牛角形银饰,这也许是因为苗族多以农耕为生,而水牛是田园里的最佳帮手。头冠则插上许许多多花瓣状的银片,非常华丽。苗家姑娘的胸前则挂上一个大大的银盾,手和脚也戴上了银制环和链。


苗族姑娘们的传统服装多以黑色为底色,在用手工缝绣上不同花样的图案,非常出色。腰间佩戴银片腰带。从那手工的精细可知苗族对装扮及服饰是多么的讲究。这一类服饰通常只在节庆时才派上用场。


这一天的表演带来了四个舞蹈,唱山歌加上一个苗家去新娘的短剧。苗家姑娘们手牵手摆动着舞姿,那鲜艳色彩的裙子也跟起舞。舞蹈员的脸上都展露出甜美的笑容,加上一个个天生丽质,在场的男观众们可乐咯。


芦笙是中国少数民族普遍的一种乐器。芦笙都用竹子制成,不同的长度,不同的大小,所吹奏出来的音质也不一样。虽然芦笙并不能像笛子或萧一般可以吹出优美的节奏,但却是少数民族最具代表性的乐器之一。这一个芦笙舞除了表演吹奏以外,表演者也加上一些杂技动作让那表演更加多姿多彩。


苗家姑娘们把那牛角头冠给换了一朵大大的花,一个个表演者却是人比花娇。姑娘们一时在那广场排成一排,一时又手牵手围成一个圈,让我们这些观众拿着相机拍个不停。


板凳舞是苗家姑娘们在喝了些米酒后兴起作乐的玩意儿。有时大家手上各自拿着一个板凳互敲,有时则拿着两个板凳敲啊敲,转啊转开心地起舞。



这一场大型表演不但让我这个散客有机会目睹苗族的传统表演,也乐当地的阿姨们。个个在观看的同时都脸露亲切的笑容。


那一天的我算是好运碰上了大型歌曲表演,多亏了来自深圳的考察团。
更多的照片可到我FLICKR的相簿看一看。




Sunday, January 17, 2010

贵州行之第七篇 : 小插曲

旅游期间逛市集常有不一样的收获。在乘搭火车到下一站的空档,我到了六枝的小市集走走看看。

贵州人爱吃辣,不论是汉族还是少数民族们都爱辣。售卖的辣椒多样化,不同大小,辣度也不一样。几乎每一道菜都用上辣椒,或辣椒粉调理。也许贵州,四川,云南等地方多属于山区,天气也比较寒冷,造成了爱吃辣的习惯。许多少数民族女人天生丽质,皮肤也相当好,也许辣椒丰富的维他命C是其中一个原因吧。可惜因为生活需要,让女人们在烈日下农耕,把那白嫩的皮肤都给晒坏了。



面条是贵州人的主食之一。除此以外,也少不了米粉和米饭。酸汤米粉可是贵州道地的小食。(米粉是较粗的,而如我们一般上吃的,较细的被称为米线)。面条的煮法有好多种,但每一种煮法通常都少不了辣椒。



好肥好大块的猪油。除了用菜油如油菜花油等,当地人多用猪油来煮食。一般上中国菜都比较油腻,但在寒冷的天气却有保暖作用。还记得有一次我和朋友们到马六甲游玩时,要求那卖薄饼(Popiah)的老伯在我们的薄饼加多一些猪油渣,结果那老伯的回应是“现在的人个个都为健康着想,都少吃肥肉,所以现在的猪也没这么多肥油,哪来那么多猪油渣加给你”。。。再看看在这市集里售卖的肥猪油,你要多少猪油渣都加给你。



基本上对华人而言,只要是背向上的都可以吃。吃野味非常普遍,而有医疗或滋补效果的更是多不胜数,如蛇,海马,等等。在市集里走着走着看到了这一个贩卖各类所谓有滋补效果的“野味”。在那许许多多晒干了的蛇的间中,我看到了两对雄爪,问了问那老板才知道那是属于狮子的脚,有壮阳效果。我相信这些都是没有医药验证的物品,想想那可爱的LION KING 狮子王沦落到这地步,未免太残忍了吧。



第一眼吸引到我的绝对不是摆卖的竹篮,而是那可爱的老板。他的那把胡子可是蓄了好久的哦。当我告诉他我想拍照时,他就拉了拉衣服,再摆个好姿势迎着笑脸让我拍照。我也好想带个竹篮回来,可惜太难带了。我接下来的旅程还好长呢。那些竹篮都是纯手工,对当地人是非常实际的日常用品。



鞋子破了,别担心,让我为你补补。鞋子对山区里的少数民族而言非常重要,因为好多时候他们都得从山上的家走到山脚干活,或到市集做买卖。有了这补鞋的服务,布鞋破了,补补又可以使用一阵子。



逛市集常给我不一样的收获,从摆卖的物品,做买卖的以及逛市集的人们,都让我更深一层了解到当地人的生活习惯及文化。六枝的市集只是我过路的小插曲,但也带来不错的收获。

Monday, January 11, 2010

贵州行之第六篇 : 中国也有“麦田圈”?

中国也有神秘“麦田圈”?不过这麦田圈却不是在那辽阔的麦田里被印上神秘的标志或形状,而是那麦田除了被瓜分成方格子,有些部分却围绕这一个中心点被切割成弧形。



这个地方被称为万峰林,就因为那地方有着如笋如柱的峰林屏障。那万峰与平壤田园交相辉映构成了一幅色彩丰富的画。


在那万峰林中,有着个个不同形状的石峰,任由你去想象与发挥。这一块石柱被形容成将军石。这威武的将军正领着他那千军万马上战场准备与敌人对抗。



同时在那辽阔的田园中,一只蜗牛正慢条斯理的爬着,享受着那甜美的嫩叶。可是当那蜗牛往后退着走时,那却变成了一只可爱的小鲸鱼。那小鲸鱼头大大的,尾巴短短的,有着一颗大眼睛正注视着你和我。



在那辽阔的田园中,有着多个圈点,而田地也被割成弧状绕着那圈点转,从高处眺望还真类似那神秘的麦田圈。其实这圈点是地下河的起点。那地下河流向那贯穿王峰林的纳灰河。这河把沿岸的村寨像珍珠般串连起来,如隐居在王峰林里的一条龙。




住在寨子里的多数布依族,属于中国少数民族。村民多以耕种为生,在不同的季节里种植不同的农作物,如小麦,油菜花,薏米,稻米等。农民们都依靠那地下河来灌溉农作物。我常到适耕庄拍摄水稻田,而在这儿看到的却是一片片的麦田。部分小麦已收成。村民们把收成的小麦铺撒在地上晒干以保存。




地形的崎岖不平,並未给村民们带来崎岖的生活,那肥沃辽阔的平壤加上那源源不绝的地下河水,给村民们带来了农业生机。那如诗如画的风景更带来了另一个生机,那就是旅游。只要我们懂得去善用上天供给的天然资源,爱护她,不加以大肆破坏,其实处处都是生机。

Thursday, January 7, 2010

贵州行之第五篇 :道地美食

侗家腌鱼

在往肇兴侗寨的公车上认识了杨姐,和她一路上谈天说地的成了朋友。她与老公莫大哥的热情招待真让我的旅途中有了一段非常难忘的回忆。我在肇兴小住的几天几乎都是到杨姐,或老师家做客。而这一道便是道道地地的侗家腌鱼。制作过程有点像我们的咸鱼,但腌料不同,除了食盐以外,也加上米酒,辣椒,生姜,糯米饭等放在密封的桶里。杨姐开了开那桶给我瞧一瞧,那味道非常的刺鼻。杨姐也怕我不吃生的腌鱼,还特地把那鱼稍微的煎一煎让那味道没那么重。很庆幸有机会尝到侗族腌鱼,这一道菜可是在祭祖或招待客人是才拿出来吃的。



竹筒饭

这竹筒饭和我们的LEMANG不一样,因为里面放了NON HALAL 的腊肉。那猪油香渗透在那糯米饭里,加上那竹的香味非常美味。看着民宿的陈大姐很有心思的为我们劈竹子,起火,之后把那塞满了糯米加腊肉的竹子放到火上烤,接着把竹子劈开便成了上座的竹筒饭。



酸汤鱼

这是我到老师宿舍做客时的另一道菜肴。这可是侗族的道地美食之一。那鱼是我和沈老师一起到市集买的,可是到准备菜肴时,我就只有看的分,因为他们都不让我这个客人动手。酸汤鱼用的番茄都是腌制过的,那汤喝起来特别的酸,非常开胃,而那鱼带点油,鱼肉滑滑的很好吃。另一位沈老师也把他吊在房门后面的腊肉给拿了出来招待我。这腊肉可是从他家乡带来的好料。我不只吃到美味的道地美食,更吃出那浓厚的人情味和家乡味。



辣子鸡

在肇兴侗寨小住了五天,也认识了一班很可爱的朋友。这辣子鸡是梁老师准备的。辣椒和鸡肉一样多,好辣,但却甜在心里。哈哈。再配上苗族的米酒,多凉的天气都顿时便温暖了。(梁老师是苗家人)



“不知该叫什么?”

这一道菜说真的我不知如何形容它。这是我在前往小黄侗寨的路途中,因小巴抛锚了,结果走着到了这一个村寨等候下一班车子时“看到”的。 为何说看到,因为我没吃,当时主人家正在准备晚餐,而我就晃在他的小店铺外。我就问了问那是什么“料理”,看到那汤汁里带点绿绿的吧。那是从宰杀了的牛只胃里拿出来那些未消化的草。


酸汤粉

酸汤粉-当然汤是酸的。。哈哈。。材料用番茄打底,带点辣味,用的是米粉(中国米线是细的,像我们常吃的米粉,而在中国米粉偏像我们的濑粉)。料不多,但在冷天气里来一碗沙窝酸汤粉可是很棒的哦。



烤鱼

贵州人爱吃辣,而这道烤鱼绝对是名副其实贵州人吃辣的程度。那鱼先烤过,之后再放入辣椒油,蔬菜,洋葱以及辣椒干,而且是越吃越辣,因为那辣椒油可是滚着的,把那小辣椒干的“辣”全给挤了出来。看看那辣椒干的分量吓人吧。结果与我一起用晚餐的上海朋友们可是边吃边把辣椒干给挑出来哦。爱吃辣的我都觉得辣得有点喷火的感觉,可苦了上海朋友也。辣归辣,但那鱼的新鲜口感並未被那辣味给盖了。